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即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這是新世紀以來,連續發出的第十四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
作為2017年一號文件的主要目標,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被著重強調。當前,農民增收面臨農產品價格低位運行、大宗產品進口增加、農民工外出就業人數和收入放緩等現象。如何破解“豐產難增收”現象,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2017年提出了哪些新動能。
“豐產”為何難“增收”?
數據顯示,2016年糧食產量達到12325億斤,是歷史第二高產年。但2016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雖然增幅總體仍然高于城鎮居民,但較往年明顯放緩,為近13年來最低。
有市場人士表示,預計2017年多數農產品價格仍將低位運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或給多年來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勢頭帶來不確定性。“農民收入主要包括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等,當前大宗農產品進口增加,加劇了國內糧價下跌壓力,農民經營收入增長乏力。此外,受傳統行業去產能等影響,農民工外出就業人數和工資增幅出現下降態勢,工資性收入增速放緩。”
針對農民收入穩增長,2017年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沒有,是檢驗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
面臨以往農民增收渠道和動能的乏力,2017年一號文件33條政策舉措中,從優化產品產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等方面,通過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規模高效養殖、發展現代食品產業、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勞動力轉移就業等渠道,為農民增收明確了方向。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曙光對記者表示,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面臨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雙向擠壓,農民費時費力生產的產品賣不上價,這些“病根”主要出在農業結構上。促進農產品供給正從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要通過提高農產品供給有效性,增強農業資源在市場中的配置,增加農民收入。
“此外,增加農民收入要重視五方面問題。首先,農村人力資本供給發生深刻變化,勞動力‘空心化’讓農村經濟增長乏力,影響農民收入增長。其次,要重視土地制度改革,從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增強土地產權市場流動性,向加快建立土地產權交易市場改革。三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培養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四是加大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建設,通過城鄉一體化發展,解決農民后顧之憂。五是加大農村金融供給,提高農村信貸可及性。”他說。
多舉措為增收“鋪路搭橋”
長期以來,促進農民收入都是我國“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2017年一號文件促農增收體現了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記者梳理發現,有關部委單位在挖掘新動能、拓寬新渠道方面,出臺了多項舉措為農民增收“鋪路搭橋”,打出了“組合拳”。
為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增加農民經營性和工資性收入。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了支持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的畢業生、退役士兵以及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的重點領域、主要方式、扶持政策和保證措施。
為做大集體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全國29個縣(市、區)作為試點開展了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地區采取了一系列有力度、有特色的舉措,實現了集體經濟變強、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多頭并進。
為了增強農業補貼的指向性,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三項農業補貼“三合一”,整合成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產能提升。體現了“誰種糧多,優先受益”,避免財政支農過程中零敲碎打、平均用力。
為了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兩辦發布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全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讓流出土地經營權的承包農戶增加財產收入,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規模收益。
針對農地“三權分置”,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張曉山做客人民網《農說》欄目時表示,進城務工的人放心的將承包地流轉給留下來從事農業的農民,土地經營權逐步向職業農民流轉集中,提高勞動生產率是他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這樣才能讓農業成為有希望、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受人尊重、讓人羨慕的職業。”
“重農強農調子不能變、力度不能減”“要落實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放、干部配備等方面”。2017年一號文件明確“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是改革要牢牢守住的底線,這也為下一步促進農民增收提供了政策保障。
共享產融發展增值收益
針對促進農民增收的新動能,2017年一號文件指出,鼓勵農戶和返鄉下鄉人員通過訂單農業、股份合作、入園創業就業等多種方式,參與建設,分享收益。
長期以來,土地是農民的最大財富,而種地的農民為啥沒有變富,甚至“守地而貧”?該富未富的癥結不在土地,而是沒把土地價值和市場價值有效結合,農民沒有充分參與分享產業融合發展增值收益。
近期,記者在河南、河北等地調研時發現,一些縣域將產業發展與農民利益相聯結,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
“由于土質漏水漏肥,前些年種棉花、小麥每畝只掙400多元。2013年初流轉了6畝土地,每畝按種800斤小麥944元的價格計算,流轉土地收入5600余元;在產業園打工掙薪金,每天能掙50元。”河北某縣農民郝文芳坦言,看著俺們流轉的土地在企業那里經營得那么好,而我們僅是拿固定的錢,心里還是別扭。去年縣里鼓勵大家承包龍頭企業的農業項目,從掙務工錢向分享產業效益轉變,自己承包梨園賺了1萬多元。
該縣負責人表示,通過與龍頭企業協商,鼓勵農戶承包企業相對成熟的產業項目,用產業發展的分成收入逐步代替給農民的務工費。“經濟發展要以產業為基礎,利益聯結為核心,土地流轉、入園打工僅能解決農戶短期收入提升,但其流轉的土地通過規?;?、標準化產生帶來的大幅收益,如果農民不能參與利益共享,永遠只能拿小額固定收益,很難持續激發農民積極性。”他說。
記者梳理發現,2017年文件在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等方面,提倡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提出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探索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農民。鼓勵高等學校、職業院校開設相關專業,扶持一批鄉村工匠。
專家表示,完善農業產業鏈條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能夠促進農業產加銷有效銜接、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有利于發揮農業產業價值鏈,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 01-06· 特色種植鋪富路
- 12-09· 2019年全國糧食生產實現豐收
- 11-22· 農業景氣總體平穩有望回升
- 11-11· “雙十一”,濟寧泗水甘薯走上萬家餐桌
- 11-05· 西瓜地里的紅薯豐收了
- 10-29· 山東乳山:大姜收獲忙
- 10-22· 青島市兩個農產品生產基地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認證
- 10-15· 農業農村部:全國各類扶貧產業基地已超10萬個
- 10-08· 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上的農業“黑科技”

- 06-01· 袁隆平團隊在沙漠種植水稻初獲成功
- 04-13· 農業升級才是對糧食安全最好的保護
- 03-31· 協調統籌,激發農業新活力
- 02-09· 中央財政完善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制度
- 02-08· 聚焦一號文件:促進農民增收提出哪些"新動能"
- 02-08·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做,習近平這樣說
- 03-10· 兩會聚焦農村保險 農資農具品質保證險將上線
- 03-07· “需求拉動”指導農業保險改革新路
- 03-03· “云上貴州”:“三農”無偏遠,脫貧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