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協調是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近日,我省出臺的《山東省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指出,全面統籌的系統觀有利于加快形成科學合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農業發展結構。
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農業現代化首先應堅持口糧基本自給。確定優勢農產品生產布局的同時,實行區域化生產。
按照《規劃》,半島藍色經濟區在穩定發展糧油、肉蛋奶、果菜茶、水產品等農產品的基礎上,重點發展外向型農業、都市農業、休閑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示范引領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在穩定主要農產品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和節水農業,穩定耐鹽抗旱棉花種植面積,推廣糧經飼三元種植模式,推動種植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協同發展。
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在穩定糧棉油菜果生產的基礎上,拓展農業文化傳承功能,積極發展都市農業、休閑觀光農業,不斷豐富城鄉居民“米袋子”“菜籃子”,提高農產品品質檔次,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
西部經濟隆起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形成以糧棉油、果菜菌、肉蛋奶為主的高產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優化產業布局
農業產業布局應突出“高效、低碳、安全”的發展理念,根據總體功能定位和主導產業劃分。
根據《規劃》,糧棉油產業確定84個糧食產能重點區域、24個棉花生產重點區域。根據花生產品用途,確定27個出口花生重點區域、46個油用花生重點區域和15個食用花生重點區域。
蔬菜產業根據蔬菜生產特點,確定61個設施蔬菜生產重點區域、35個出口蔬菜重點區域、63個地方特色蔬菜生產重點區域和52個食用菌生產重點區域;果品產業根據果品分類,確定59個水果生產重點區域和23個干果生產重點區域;畜牧產業根據畜禽品種,確定30個蛋雞養殖重點區域、30個肉雞養殖重點區域、30個肉鴨養殖重點區域、30個奶牛養殖重點區域、15個奶山羊養殖重點區域和50個生豬養殖重點區域;漁業產業根據漁業產業特點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確定離岸自然發展、近岸融合發展和岸基綜合發展三“帶”,黃河三角洲、山東半島東北部、山東半島南部三個近海漁業發展“區”,一個遠洋漁業發展“極”,一個內陸淡水漁業發展“網”。
特色產業確定22個茶葉生產重點區域、40個中藥材生產重點區域、28個桑蠶生產重點區域,蜜蜂、壁蜂為蜂產業發展重點;休閑農業重點打造以特色民俗和革命歷史追憶為依托的魯中魯南山區紅色休閑產業帶,以黃河文化和自然生態為依托的黃河三角洲黃色休閑農業產業帶,以海洋文化和山水風光為依托的魯東半島藍色休閑農業產業帶,以黃河故道和運河濕地景觀為依托的魯西、魯北、魯南平原綠色休閑農業產業帶。
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業供給側改革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契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重要路徑。
《規劃》指出,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在優勢產區建設一批國家級、區域級產地批發市場和田頭市場,推動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協調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健全農產品產地市場質量檢測體系,促進農產品批發市場上檔次上規模。推動建立以信息技術為中心,以儲運和包裝技術為支撐的現代化農業物流體系。以產地冷庫建設、冷鏈運輸車輛配備、終端冷鏈設施完善等為重點,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到2020年,全省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20%、35%和60%,冷鏈流通腐損率分別降到15%、8%和5%以下。
發展農業“新六產”,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推進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重構”。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對接各類電子商務平臺,拓展農產品電商渠道。支持發展農業會展經濟,推進農業展會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信息化。積極發展總部經濟,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綜合實力的農業服務業企業做大做強,引進國內外集團總部或區域總部,促進產業鏈條向高端延伸。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穩步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臺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
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農業。采取補助、貼息、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原則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點村改善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等條件,建設魅力村莊和森林景區。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推動各類家庭農場、農業園區和規?;靥釞n升級,培育一批休閑農莊和休閑農業景區,打造一批省級休閑農業示范園、齊魯最美田園。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強化歷史文化名村(鎮)、傳統村落整體格局和歷史風貌保護,傳承鄉土文化。
創新一二三產業融合機制。以產品為依托,發展訂單農業,強化對農戶的技術培訓、貸款擔保、農業保險等服務。以產業為依托,發展農業產業化,建設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和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推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龍頭企業、配套服務組織集群集聚。以產權為依托,推進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保底+分紅”等形式增加農民收入。以產城融合為依托,引導二三產業向縣域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集中,推動農村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
- 01-06· 特色種植鋪富路
- 12-09· 2019年全國糧食生產實現豐收
- 11-22· 農業景氣總體平穩有望回升
- 11-11· “雙十一”,濟寧泗水甘薯走上萬家餐桌
- 11-05· 西瓜地里的紅薯豐收了
- 10-29· 山東乳山:大姜收獲忙
- 10-22· 青島市兩個農產品生產基地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認證
- 10-15· 農業農村部:全國各類扶貧產業基地已超10萬個
- 10-08· 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上的農業“黑科技”

- 06-01· 袁隆平團隊在沙漠種植水稻初獲成功
- 04-13· 農業升級才是對糧食安全最好的保護
- 03-31· 協調統籌,激發農業新活力
- 02-09· 中央財政完善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制度
- 02-08· 聚焦一號文件:促進農民增收提出哪些"新動能"
- 02-08·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做,習近平這樣說
- 03-10· 兩會聚焦農村保險 農資農具品質保證險將上線
- 03-07· “需求拉動”指導農業保險改革新路
- 03-03· “云上貴州”:“三農”無偏遠,脫貧零距離